师生风采
当前位置: 公司首页 > 师生风采 > 正文
(中国教育报)李明洲:“土学者”的科研世界
作者:张俊贤 审稿人:dwkj 发布日期:2018年05月21日 点击数:

李明洲(右一)向课题组同学讲解实验步骤。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供图

他是一个真正的“土学者”,没有海外镀金经历,从幼儿园到博士在“3平方公里”的范围内长大;他是一个“宅男”,周末可以不出门,看资料、做实验就是他的全部;他更是一个“科研达人”,因为科研成果突出,青年长江学者、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李明洲教授多次被媒体聚焦。

科研的世界很有趣

李明洲说话语速飞快,听者稍不注意就跟不上他的思维,说到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问题,他更是展开明朗的笑容。“你看,这很有趣。”他不住地说。

“藏猪在那么高的海拔生长,却没有高原反应,多神奇?”“成都、雅安、内江三地的距离不远,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猪品种,是不是很神奇?”所有的问题在李明洲那里都变得生趣勃勃,越研究越思考越觉得“非常有趣”。

专注于“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”研究领域,在李明洲看来,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有趣问题的过程。“我国猪的养殖和猪肉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,现在全球猪育种学家都在致力于猪生长和肉质性状的共同改良,让猪肉更营养、健康、美味,我做的基础性研究也许短期内并不能见到什么实际成效,但是却需要人去研究。”李明洲享受研究过程带来的乐趣,沉浸于想象中,专注于数据里,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,对他来说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这位“80后”教授有时候更像个孩童:他喜欢看科幻小说,到现在还保留着翻阅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的习惯。“科研需要想象力,你想,如果编码叶绿素的基因可以转给人体,人就可以不吃饭了。”他的思维极为活跃,脑洞开得很大。

“你找我聊科研,多久都可以,但是要谈其他的,我真的说不出,感觉很别扭。”谈到自己时,李明洲总显得很腼腆。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科研,只要跟他探讨科研内容,无论什么时候、什么地点,他都特别高兴,特别有兴趣。”师妹王晓艳说。

研究意外引起轰动

2012年,以李明洲为第一作者的《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》论文发表在《自然·通讯》上,一夜之间,这篇论文就被付费下载了2808次,而该杂志每篇文章平均每年的下载量也就1900—2800次,出乎意料的火爆。

更让人意外的是,关注该论文的专家95%都来自医学界。“可能因为猪与人类具有相似的代谢功能、心血管系统、成比例的器官大小等特性,且与人类在遗传学上也具有高度相似性,而我们在研究中首次构建了猪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图谱,这为研究人类肥胖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”李明洲分析。

一年之后,他和团队的又一研究成果登上了《自然·遗传》杂志,《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藏猪和家猪的自然和人工选择》,这个研究成果本来是为挖掘地方猪种蕴藏的优良基因资源,以在肉质改善、抗病性、抗逆性和繁殖性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,却意外地为“四川为什么会有熊猫”提供了理论依据,引发了新一轮追捧。在研究中,李明洲他们比较分析了欧洲、亚洲、非洲等多地猪群体的基因组数据,结果发现距今2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,欧洲和中国东南地区的野猪群体急剧下降,而中国西南野猪群体不降反升,首次从哺乳动物基因组水平证明了中国西南,特别是素有天府之国、熊猫故乡之称的四川盆地作为冰期生物的避难所,是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区域之一的有力证据。

李明洲特意花了几天时间,仔仔细细写了4000多字的中文资料,并配上图形,想尽量以科普的方式介绍研究取得的成果。“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去读论文原文的,我们特别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做了什么东西。”李明洲说,“因为这些都太有趣了。”

据统计,近15年来,世界范围内以猪为研究对象的论文,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仅有10篇左右,李明洲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有3篇。不过,对这些成果,李明洲看得很淡,“科研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做,把好的想法和思路用科学技术手段做出来,经过努力就能得出有价值的科学结论,用兴趣去做好,不用刻意地去追求。”

“3平方公里”长大的土学者

李明洲笑称自己在“3平方公里”的范围内长大,身为雅安人的他,本科、硕士、博士一路都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雅安校区就读,没有海外镀金经历,是学校自己培养的“土学者”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保守封闭的人,恰恰相反,他总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做研究。不少研究都是集合中、美、英、加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。“我们在猪的遗传研究上有优势,但是课题也需要医学、物理、数学和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。合作互相取长补短,很有帮助。”

“一天不看论文就睡不着觉。”李明洲说,他养成了每天看国外研究文献的习惯,随时了解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。夜里12点,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应该休息的时间了,却是李明洲一天愉快时光的开始,他利用Skype、QQ、email等方式与国外的专家教授对话、讨论,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常常带来意外的灵感。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已经是李明洲的习惯。

他的博士生导师李学伟教授上世纪80年代留学德国,在哥廷根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。这为李明洲打开视野创造了良好条件,通过导师的引荐,他认识了国外很多专家学者,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。“大家对科研都有一种共同的狂热,你提出的问题他们感兴趣,他们都会热情地回应并主动参与其中。”李明洲说。

导师李学伟对他的影响很大。“我现在取得的这一点成就,全都是李学伟教授手把手培养出来的。他从学识、科学道德、科研经费等方方面面影响和帮助着我。”李明洲说。

有一段时间李明洲很苦恼,因为研究成果突出,学校给予了这位“80后”教师连升三级的奖励,从副教授一跃成为教授二级岗,这也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,“我最希望大家关注研究的东西,而不是我这个人”。比起站在媒体的镁光灯下,他更愿意安静地守在实验室里,待在电脑边,看着数字和图片,沉浸在科学的世界中。

为此,他换了电话号码,推掉了一切采访,导师李学伟也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。他很快摆脱了这种不适应,重新回到自己喜欢的科学世界中,当起了标准的“宅男”,在家看看资料,或者上网跟国外的同行探讨问题,有时候周末连门都可以不出。

正是因为一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,所以,当李明洲被问及在研究中有什么困难时,他想了半天,乐呵呵说:“没觉得有什么困难啊。”

在科学的世界里,每一刻都是新鲜的、有趣的,新闻他乐在其中。

新闻来源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18-05/21/content_499488.htm?div=-1